随着中国足协公布了新赛季三级联赛的准入名单,中国足坛过去4个多月肥皂剧也暂告一段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再一次碾过中国足球,过去10余年中国足球短暂的辉煌,在一瞬间被全部遗忘。对于中国足球而言,依然要在孤独而愤懑的情绪下寻找黑暗中的光亮。
文 / 陈点点
编 / 曹田一
广州城、陕西、昆山等八支球队一夜间告别中国足坛、成千上万的球迷在社交平台为消失的主队哀悼......最近的一幕幕彰显着,足球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混沌、复杂,甚至还有些荒诞的生存环境。
但其实作为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首先认定两件事情:
1. 中国足球自身的发展水平很低、发展方向存在问题;
2. 中国足球要走出困境,需要的是全社会各方各面的帮助,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献计献策。
说到底,足球行业需要帮助,但需要的是基于对行业尊重、理解、思考后的真知灼见,而不是方便网络上段子手们断章取义的挖苦和嘲讽。
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诸位也能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有更为客观和冷静的理解。
误解与不解
这些年在工作、生活中,听到来自社会各方各面关于足球的误解很多。起初我也情绪激昂地与对方解释、理论甚至争辩,但我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大环境对于足球的一种非理性的刻板印象。简单总结后,大致有以下这几种。
· 常见误解一 ·
市场无用论
军体制、集训制才是解困之道
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对足球运动存在的普遍误区。
此前,有全国政协委员对足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其中关于扩大足球人口基数、各地兴建球场的提议,我个人非常赞同。但关于省级和国家队实行部队制训练的观点,实在难以苟同。
而让人苦恼的是,舆论中具备类似想法的人,确实不在少数。比如:
「挑选一批身体素质好的青少年,从小就军事化管理,天天练足球,这难道进不去世界杯?」这是我切切实实在饭局上听到过的观点。
只能说,持有这样观点的人群,还不甚了解足球这项运动,或是说现代足球的发达程度。
诚然,我们的体育事业曾经在军体制、在「三从一大」的发展模式下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足球这项运动而言,并不适用。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现代足球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足球运动本身,而是结合了文化、教育、科技、传媒、资本等等多个维度的社会产物。
当别国的足球,都在以社会为单位协同发展时,我们如果还是单一以竞技成绩来孤立发展这项运动,那么结局就会像三体中末日之战里星舰列队遇上水滴一样,死得壮烈、输得彻底。
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首先是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个体。
再参考一个采用类似方式,来保障足球竞技水平的亚洲邻国的成绩,也许在某一届天时地利人和的世界杯预选赛上,其能够创造奇迹杀入世界杯,但这也就是其极限。也许这一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竞技成绩的底线,但也封死了发展的上限,并有可能在后续引发一系列治理上的问题。
· 常见误解二·
中超金元盛世不再足球一文不值
很多人在讨论中国足球时,并没有认清本质的问题。过去几年,苏宁、恒大、华夏幸福等一大批曾光鲜亮丽的中超豪门最终狼狈收场,引发了一系列的足球「无用论」和足球「无价值论」。
的确,非理性的投入和短期功利的诉求,滋生了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的乱象。这一段历程在未来需要很多人进行反思、承担责任和修正方向。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所谓的金元足球时代中,足球本身只是被视为一个工具。对于操盘的人而言,足球能够讲更大的资本故事、能够维护地方关系、能够撬动更丰富的资源。而现在具备这个功能的工具不再是足球,而是演变成了新能源造车、元宇宙概念等等。
那么究其原因,作为工具的足球并没有错,而是使用工具的「人」出了问题。
对于足球本身而言,其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依旧存在,只是我们需要寻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办法来激活和释放。足球产业、足球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远远不局限在中超联赛和十六家俱乐部。
除此之外,即便我们的职业联赛在近几年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也要客观理性地明白这也是发展所必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动荡的一个周期里,让一些俱乐部找到了逐渐找到了更适合的生存之道。例如俱乐部股权改革、重视青训梯队建设,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误解的背后
之前,看到很多网友基于上述说的「几大争论」,对中国足球热烈地开展讨论,并提出灵魂终极一问:中国足球为什么就是不行?此时我内心的os: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们,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足球人口太少,太少。
这个现象,也不仅存在于足球这一个项目领域。全社会在体育的参与、认知和理解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你亲自到足球场上踢过球,就能或多或少明白,这项运动小到技术动作,大到战术部署有多复杂和困难,对于足球也就会多一些的敬畏之心,对于从事足球运动的人,也就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同理心。
如果你还现场看过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那么你对于足球的理解和情感,也绝不会停留在国足输球后朋友圈怒喷的层面。想要让足球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
当然,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足球的误解,很大一个诱因是竞技水平和成绩。但从更大的维度看,中国足球的发展与其它行业相比,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呢?
由于体育的竞技元素,让我们能通过比赛来直观地感受到,我们与其它国家在足球方面的差距。那么,别的领域会不会因为没有直观的对比,而让我们忽视了其发展的问题和落后的现实?
举个可能并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的影视产业在过往十多年中,与邻国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入殓师》《寄生虫》《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以及《鱿鱼游戏》《黑暗荣耀》等剧集纷纷成为世界影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只有《流浪地球》等寥寥几部能被称为佳作,对于国产影视作品,消费者更多是在抱怨烂片多、票价高。
说这个现象并不是要捧一踩一,而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稍微客观、理性地看待不同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抨击足球。
足球的希望在哪里?
前两个部分谈了不少让人emo的话题,这并非是我的本意。但看到太多对于足球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的言论,还是忍不住地想多吐槽两句。那么,未来我们的足球发展应该做些什么,希望究竟存在于哪个方向?这些问题需要被慢慢解答。
当下的我虽然没有答案,但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亲历的小故事。
前不久我去上海出差,与一位行业前辈在苏州河边散步聊天。过去几年里,他除了管理已有的成熟业务外,也负责了其公司足球培训业务从零到一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让他看到希望的并不是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变化,而是成年人对于足球培训的旺盛需求。
最早他也认为,成人足球培训是一个逆市场的伪需求产品。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上海,有一大批20岁到40岁的男性群体,他们在自己年少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基础足球训练,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享受这项运动,他们愿意在现阶段花钱参与培训。
这些人的用户画像是拥有较高的学历、收入稳定、热爱运动。因此,这样的客群用户粘性高,净值高,参与的主观意愿强,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自发以地段、小区为单位,开展各种比赛,形成每周生活中的固定习惯。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社区足球的雏形。」他说。
的确,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锋的城市里,中国社区足球的形态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悄然形成,默默壮大。
这是中国足球重生的希望吗?
我想是的。
春节期间,趁着回家休假,我走访了大学时期的学弟在家乡开设的足球学校。他跟我说,最早开始干校园足球培训的时候,市面上牛鬼神蛇什么样的机构都有,不规范、不专业的行业乱象每天都在出现。那时候想要踏实做做青训,还得斗智斗勇,堤防竞争对手下的套子。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倒也净化了这个市场的公司和从业者。真正踏实做事、耐心稳扎稳打的人,最终留在了这个行业里。
反过来,家长一看市面上的足球培训机构所剩无几,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这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让孩子参与足球的必要性,也逐渐地摒弃孤立的竞技水平、成绩的诉求。简而言之,就是问「我孩子到底能不能踢出来」这一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少了。
而青少年足球发展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也都会有一群热爱的人在坚持、坚守。他们需要的不多,一是时间,二是来自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吗?
我想,同样是的。
我曾撰写了一篇关于英国足球治理的专栏内容,这其中包括了对于「 Fan Led Review of Football Governance,球迷导向的足球治理调研」的足球报告的详述。文章发出后不久,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的前辈立刻联系了北体大足球学院,对整份160页的报告进行全文编译,以便足球从业人员在足球治理、足球社会化发展方面的工作进行参考。
这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吗?
我想,依旧是的。
这些散落在足球世界各个角落的故事,行业外的人并不一定能够看到。而作为行业内的人,我们自然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给予足球更多理性的、客观的、基于尊重的理解和帮助。又或是暂且忽视它的存在,让这个行业能够远离喧嚣地慢慢发展一段,我们再明辨是非。
当然,作为足球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更应该自重和自谦。有多少委屈和愤懑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低调行事,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这个行业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