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内技术越来越完善了,基本樊振东就是最先进的了。下一步突破的可能是远台或者正手台内进攻。
以王皓横打为蓝图设计的反手发力技术,经历张继科的实验和修正(和正手的衔接),在小胖身上终于用上固定架构。
我认为近年来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向台内,向反手,向速度发展。
曾经,最主流的台内抢攻是从普里莫拉茨就有的,以马琳为代表的挑打,以力破转。
球变大后,发球旋转减弱,台内拧拉起板成功率变高了,更常规了。科贝尔运用,王皓形成套路,张继科加强质量,樊振东全台拧拉,一个比一个强势。这是以转破转的思路。
比起大赛近乎不出现的反手挑打,拧拉运用手腕多,受旋转牵制少,结合脚下移动,照顾面积大,明显更加先进。
换塑料球后旋转进一步被削弱,纯拧拉失去了最领先的地位。
随着换球,旋转又一次减弱,抢攻的门槛继续降低。日本队的技术创新令世人大开眼界。张本智和的反手,平野美宇的两面,伊藤美诚的生胶,都很有压迫力,相持速度快到近乎看不到球,但这个快不仅是老瓦弹击那种球速快和线路刁,也包括衔接速度快,他们抢上升起点借力发力。用他们自己的话,这叫高速卓球。这是以快破转的思路。
从抢攻半出台到抢攻台内球是乒乓球技术向台内发展的缩影。
挑打到拧拉是台内抢攻由正手向反手发展的标志,加强了稳定性。
拧拉到如今的高速反手,是抢攻手段由质量向速度发展的标志,重燃了快攻打法的活力。
乒联的改球对于推动乒乓球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几次改球,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乒乓时代:技术突破了,比赛精彩了。这些改革牺牲了几代人,成就了几代人,尽管议论纷纷,但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乒乓球的一部分,终将被接受。
最显著的就是反手技术的发展。
二王一马时代,王皓且不提,王励勤是出了名的反手不好,反手几乎只是过度,马琳呢,更别提了,基本就是推挡。后来波尔打出来之后,那一手反手弧圈让大力他们吃尽了苦头,反手能发力高质量拉球成了波尔对抗中国的一个杀手锏。
到了继科就更不用说了,继科发扬了台内拧拉技术,让世界看见对付台内球除了铁搓,还能够用反手主动起板进攻,真可以说是刷新了那一代观众的三观。反手成为了主要的抢攻手段。
再到后来樊振东成为主力之后,其正反手以及面部都能发力的技术体系代替了马龙方博等老一代正手强悍反手控制过度的技术体系,成为了国乒的主要发展方向。
乒乓球运动,把眼光放长远,你会惊奇发现,这项运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这些巨变的,规则、器材、技术等等,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九十年代开始看球,只谈谈自己比较熟悉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技术方面的重大发明:
第一,弧圈结合快攻。
原来的弧圈球,旋转强,但是弧线高、速度慢,在于中国直板正胶快攻打法对垒中,并不是很占上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瑞典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代表的欧洲弧圈打法,开始在原有弧圈基础上结合快攻技术,演变出了又转又快的“弧圈结合快攻”打法,走到了世界乒坛技术最前沿,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了解,取得的成绩说明一切。
第二,瓦尔德内尔式发球。
握拍时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卷起来放在球拍的背面,依靠拇指和食指夹住球拍的右肩部,即瓦尔德内尔式发球法。该发球法借鉴了直板发球的手腕用力的方法,发球时在左半台正手侧身位发以低抛左侧上,下旋为主的斜线短球。
这种握法较好地解决了横板选手手腕不灵活问题。发出来的球旋转变化大,直接得分多,也为发球抢冲创造了更多机会。后来被几乎所有的横板选手所借鉴,成就了老瓦自己,改变了整个横板的发球技术。
第三,王皓的直板横打技术。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异常熟悉。变直板的反手弱点为强点,一弱一强,质的飞跃。
第四,台内拧拉技术。
最早是捷克选手科贝尔的香蕉球,后来被中国人发扬光大,从王皓开始走向成熟,到张继科的成名绝技霸王拧,改变了接发球的格局,从被动为主动。
第五,逆旋转发球。
逆旋转发球早就有,随着张继科使用以及445大满贯,真正名满天下,后来的樊振东、梁靖崑、林高远、王楚钦,一个横板选手不会逆旋转发球,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因之与反手技术衔接,间接带动了反手体系的发展。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最近三十年的技术革新,不全面之处欢迎大家补充。
如果您对我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杨磊谈乒乓”,我给您分享,一个热爱了乒乓球二十年、买了八大收纳箱乒乓读物、做过三年《乒乓世界》器材版编辑的深度乒乓沉迷者,对乒乓球运动的所有理解。乒乓球,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起热爱我们的热爱!